在古代,上朝是皇帝与大臣商议国事的一种重要会议。并非所有皇帝都会每天上朝,而对于大臣来说,并非所有京官都能参加上朝。留守在京城的大臣分为地方官和京官,而只有京官中的一部分有机会上朝。上朝的官员标准因朝代而异。在唐朝,所有在京中任职的官员都需要上朝,但不同品级的官员有不同的上朝日期。唐代的朝会分为大朝会、常朝和五月朔朝会。宰相等高级官员必须参加五月朔朝会。唐朝规定,六级以上的官员需要参与朝会,九品以上五品以下的官员每月上朝两次,而五品以上的官员则需每日上朝。宋朝时,文官数量增多,参与朝会的官员也增多。宋神宗元丰改制后,规定了上朝官员的品级,明确了哪些官员可以作为朝官参与朝会。明朝则规定,四品以上的地方官也可以上朝。明朝还规定了上朝的顺序,体现了对武官的重视。清朝时,只有三品及以上的官员可以参与朝会,且官员的品级决定了他们在朝会中的位置。此外,一些享有爵位但没有品级的皇亲国戚也可以在殿内参与朝会。总的来说,在古代,并非所有官员都有机会上朝,能否上朝与官员的品级和职务密切相关。不同朝代的上朝制度有所不同,但皇帝始终是朝会的主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