懂视

博白县的行政区划

2024-11-12 05:57:22

民国24年至27年(1935年至1938年),博白县原有的六个区调整为五个区,乡(镇)、村的设置保持不变。1929年,又将区数恢复为六个。1930年,再次调整区划,变为五个区,并将小乡合并为大乡,共计设立35个乡,同时将小村合并为大村,设立337个村。1936年至1938年(1947年至1949年),将五个区调整为四个区,新增亭子乡,共计36个乡和337个村。1949年12月1日,博白县解放,当时的行政区划继续使用旧制,设有四个区、36个乡和337个村(街)。经过一系列调整,到了1953年4月,博白县共辖234个乡(镇),同年5月,划出四个乡镇给合浦县,划出两个乡给陆川县,8月又划出一个区(包含11个乡)给浦北县,剩余的地区即构成了今天博白县的版图。2003年,博白镇与城厢镇合并为博白镇。2005年,撤销绿珠镇,其领土整建制并入博白镇,博白镇人民政府驻地保持不变;撤销三育镇,并入径口镇,径口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;撤销大利镇,并入水鸣镇,水鸣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;撤销合江镇,并入东平镇,东平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;撤销三江乡,整建制并入文地镇,文地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。2014年10月1日,浪念尺平镇举行撤乡改镇揭牌仪式,镇政府驻地不变。2010年,博白县辖27个镇和1个乡,包括博白镇、水鸣镇、顿谷镇、那林镇、江宁镇、三滩镇、黄凌镇、亚山镇、旺茂镇、凤山镇、新田镇、宁潭镇、文地镇、英桥镇、大垌镇、那卜镇、沙陂镇、东平镇、沙河镇、菱角镇、松旺镇、双旺镇、龙潭镇、大坝镇、双凤镇、浪平乡、径口镇和永安镇。2014年,《玉林市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支持博白撤县设市,博白县政府也积极启动撤县设市的计划,并已向国家民政部提交申请,审批过程正在进行中。历史上,博白县的人口经历了显著的增长。唐天宝四年(745年),白州有2574户,9498人。到了北宋元丰年间,人口增加到4589户,18000人。明代的人口数据未见记载,而清康熙五十年(1711年)统计显示人口增多了4869人,雍正九年(1731年)增加了357人,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增加了1543人。到了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博白县有17976户,141483人。民国16年(1927年),博白县有21712户,226563人。1933年,增至82717户,413975人。1938年,达到105156户,439333人。解放初期,有一批来自外省的南下干部到博白参与政权和建设工作,并在当地安家。1960年代,一批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在县内的农场和工厂工作。此外,还有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博白工作,以及外籍人士与博白人结婚后在当地落户。1953年,总人口为477690人。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,总人口为975746人,29年间增加了498056人,增长率为104.2%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,总人口为1201683人,8年间增加了225937人,增长率为23.16%。平均每年增加28242人,年均增长率为2.64%。据1989年县统计局数据,博白县总人口为1177829人,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7.3人。人口密度最高的为柯木乡,每平方公里647人;最低的那林镇,每平方公里175.5人,仅为县平均密度的58.1%。在方言方面,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的《博白县志》记载,博白县的方言有三种:地老话、新民话和漳州话。北京大学王力教授认为地老话是唐宋时期逐渐形成的,新民话可能是明代中期从江浙迁移而来,而漳州话则来自福建。目前,博白县的主要方言是地老话和新民话(客家语),分布在不同地区。地老话主要分布在博白镇(包括绿珠、城厢、柯木)、浪平镇、径口镇、水鸣镇、那林镇、永安镇、双凤镇、江宁镇、三滩镇、亚山镇、顿谷镇、旺茂镇、东平镇、沙河镇等地,人口约70万;新民话主要分布在博白镇、径口镇、三滩镇、那卜镇、大垌镇、英桥镇、宁潭镇、凤山镇、东平镇、双旺镇、松旺镇、龙潭镇、江宁镇、沙河镇、菱角镇、顿谷镇、沙陂镇等地,人口约120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