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刘禅,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,常被后世称为“亡国之君”。成语“乐不思蜀”即源于对他形象的评价,但这并不完全准确地反映了他的历史形象。2.刘禅在位时间长达二十四年,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。尽管常受批评,但他也有其帝王智慧,并得到了诸葛亮等当时人物的认可。3.在刘禅统治后期,蜀汉国力渐衰,面临来自魏国的军事压力。魏将司马昭发动攻打蜀汉的战役,蜀汉很快陷入困境。4.在蜀汉危急存亡之际,刘禅的大臣刘湛请求出击魏军,但刘禅未予准许。刘湛因此愤而自尽,这显示了刘禅面临的政治压力和决策困境。5.最终,刘禅选择向魏投降,这一决定保护了刘氏家族,并为蜀地百姓带来了即时的好处,避免了更大的战乱和破坏。6.然而,和平并未持续太久。司马家的权力斗争导致天下大乱,许多难民涌入蜀地,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新的苦难。7.其中,李特与益州刺史的权力合作导致了一系列失败的计划和暴行,严重影响了百姓的安宁生活。8.直到罗尚率军收复成都并杀死李特,战乱才暂时平息。李特的弟弟李势为了报仇再次挑起战争,最终在成都自立为王,建立了成汉政权。9.李势在位期间,统治手段粗暴,对百姓的压迫加剧了他们的苦难。因此,虽然刘禅的投降在短期内保护了百姓,但长期的和平并未实现,百姓的生活依然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