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梅戏,这一源于黄梅,兴盛于安徽的地方戏曲,自上世纪50年代起,其代表作《天仙配》的演出便让黄梅戏声名远播,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。在1920年的《宿松县志》中,就有关于当地居民喜爱黄梅小戏的记载,可见其历史之悠久。泗州戏,作为安徽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,它源于“拉魂腔”,流行于淮河流域,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。泗州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优美的旋律,深受淮河两岸乃至更广地区人民的喜爱。尽管“拉魂腔”这一名称因唱腔迷人而得名,但其真正的起源却与狗皮鼓无直接关联,而是源于一种名为“肘鼓子”的地方戏曲。徽剧,主要流行于古徽州府及其周边地区,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。徽剧的音乐唱腔复杂多样,包括徽昆、吹腔、拨子、二簧、西皮、花腔小调等类别。其音乐唱腔的形成和发展,与当地民间音乐和戏曲声腔的融合密不可分。庐剧,是一种在江淮地区广泛流传的地方戏曲,因其创作和演出活动中心位于古庐州管辖范围内,故名庐剧。庐剧的历史悠久,早在清乾隆、嘉庆年间便已有职业班社,其音乐唱腔深受当地民歌和地方歌舞的影响,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多种地方戏曲的元素。这四大地方戏曲,即黄梅戏、泗州戏、徽剧和庐剧,不仅在安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,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享有盛誉。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独特的戏曲文化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