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板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对节拍形式的称呼,包括“一板一眼”、“一板三眼”、“有板无眼”和“无板无眼”等多种类型。2.在这些类型中,“一板”或“一眼”代表一个节拍。通常,“板”对应于强拍,而“眼”对应于弱拍,但这种对应并不总是意味着节拍的强弱规律相同。3.“一板一眼”的节拍形式被称为“一眼板”,相当于2拍子,其中板位在第一拍,眼位在第二拍。4.“一板三眼”的节拍形式被称为“三眼板”,相当于4拍子,包括板位在第一拍,头眼在第二拍,中眼在第三拍,末眼在第四拍。5.“有板无眼”的节拍形式被称为“流水板”,相当于1拍子,每拍都是板位,但并不意味着每拍都是强拍。6.“无板无眼”的节拍形式被称为“散板”,即自由节拍形式。7.板有“实板”和“虚板”(又称“腰板”)之分。实板是打在乐音发出的同一时刻,虚板(腰板)是打在乐音未发出之前或乐音发出后延续过程中。8.同样,眼也有“实眼”和“虚眼”(又称“腰眼”)之分。在传统声乐曲中,还有由两个三眼板组成的节拍形式(相当于8拍子),称为“赠板”。9.板眼的符号在工尺谱中通常用“、”或“×”(板)、“○”(眼、中眼)、“●”(头眼、末眼)“—”或“└”(腰板、底板)、“△”(腰眼)等来表示。